Treatment for An Ankylosis Molar with Corticotomy-Facilitated Orthodontics and Titanium Miniscrew – A Case Report
楊博喻 • 李慈心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齒顎矯正科
本篇報告的患者是位31歲的男性,主訴為牙齒不整齊。口內檢查發現臼齒關係為安格氏第一類咬合不良 (ANB: 1 ;Wits: -3mm),上下頜前牙擁擠,右下第二小臼齒缺失,上下頷中線沒有對齊(上頜中線往左偏移2 mm),合併右下第一大臼齒骨黏連(低於咬合平面 7 mm)。
臨床上遭遇到骨黏連的牙齒時,治療方法通常是利用手術的方式將它拔除。但是若碰到像本篇患者低於咬合平面很多的牙齒,且齒槽骨發育嚴重不足時,如果我們將它手術移除的話,該區域的齒槽骨就會產生一個高度寬度都很嚴重的缺陷(defect),這樣一來要作任何種類的贗復物都是項很艱鉅的挑戰。所以手術方式搭配矯正治療,可能是一個對患者較好的選擇。光靠矯正力量,是沒有辦法將偏離咬合平面太多的牙齒骨黏連的牙齒拉回來。以局部皮質骨手術(Corticotomy)搭配矯正力量的治療方式,是一種有別於傳統矯正方式的治療思維,再搭配上迷你骨釘的使用可以讓錨定(anchorage)更加穩固,讓牙齒迅速地移動到理想的位置,讓矯正醫師能完成更令人滿意的治療結果。
本篇文章中的病例即是利用上述概念,先用一般矯正方式來解決上下頜前牙擁擠的問題,再利用皮質骨切開術加上迷你骨釘來改善骨黏連的牙齒。
圖1 矯正治療前口內及口外照,上下頜前牙擁擠,左下第一大臼齒骨黏連(ankylosis),低於咬合平面 7 mm。
圖2 開始治療口內照,左下第一大臼齒經過皮質骨切開術之後,在 #25 和 #26 之間植入迷你骨釘當作輔助來扶正左下第一大臼齒,可以見到骨黏連的 #36 已經獲得顯著性改善。
治療結果
經過兩年半的矯正治療後,上下頜前牙都已經排齊,中線的部份也比治療之前改善許多,所有的空間都關閉起來而臼齒的咬合關係為安格氏第一級咬合。在骨黏連的右下第一大臼齒部份,經過了矯正治療之後,雖然近心咬頭仍有點低於咬合平面,整體來說算是成功的拉回到咬合平面上,並以固定式維持器加以固定,其他牙齒的咬合關係亦相當緊密。
圖3矯正治療後之口內及口外照,上下頜前牙排列整齊,正常的垂直及水平咬合,右下第一大臼齒已經回到咬合平面上。
圖4矯正完成後一年追蹤觀察口內照片,咬合關係維持良好,#46維持在剛治療完成之後的位置。
討論
牙齒骨黏連(ankylosis) 的定義是牙齒與周圍的齒槽骨連接的位置發生部份的骨頭重新塑型或是取代性吸收,導致骨頭與牙齒的直接接觸進而產生黏連。
牙齒骨黏連形成的原因大概可以分為下列幾種 :
1. 因為基因或是先天性的的問題,造成牙周韌帶之間出現缺損,造成它在萌出之前就發生骨黏連,
2.過大的咬合壓力或是局部的外傷造成牙周韌帶的局部破損,接著在癒合的過程中,發生了以骨化為主的癒合反應導致骨黏連。
3 局部的新陳代謝出了問題導致骨黏連。正常情況下乳牙牙根吸收之後,乳牙的牙周韌帶才開始吸收,如果乳牙的牙周韌帶在牙根吸收之前就發生了吸收,那麼牙骨質就會先跟骨頭接觸,產生骨頭黏連。
一般來說,乳牙發生牙齒骨黏連的機會比恆牙來得高,大約是呈現10 : 1左右的比例;而下頜的牙齒發生的機率又比上頜發生的機率高,大約高出兩倍之多。對於發生機率的高低,若不分種類或是位置,上下頜則以乳臼齒最多。
牙齒骨黏連 (ankylosis) 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發生病變的那顆牙齒會低於咬合平面,另外像是
– 在根尖X光片中發現牙齒與齒槽骨之間的牙周韌帶空間的消失,
– 對牙齒施行敲診時,產生的聲音為鈍鈍的金屬聲音 ,或是
– 動搖度測試時發現受到影響的牙齒沒有動搖度,這些都是對於牙齒骨黏連的診斷方法。
治療方式
依發生的牙齒是否為恆牙、發生的時機以及發生牙齒的位置等等而定。Biederman這位學者提出,治療方式大概可以分為下列幾種 :
1.如果是乳牙,而且其繼生齒也存在,最常見的治療方法就是將乳牙拔除,然後視情況決定要不要作空間維持器。
2.如果是乳牙,但是沒有繼生齒,而且很早就發現牙齒跟骨頭黏連,因為擔心會造成齒槽骨發育不足,治療方式是將乳牙拔掉並且將空間維持住。
3.如果是乳牙,而且沒有繼生齒,發現時已經是混合齒列或是恆牙齒列了,治療方式建議將乳牙利用牙體復形的方式來治療。
4. 如果是恆牙,而且很早就發現了牙齒骨黏連,治療方式大概就是將其搖鬆,看看能不能讓他恢復正常。
5.如果是恆牙,但是發現的時機很晚,已經不能用搖鬆的方法,如果齒槽骨的 發育沒有受到影響,治療方法就是維持原樣,或是利用牙體復形或是贗復治療。
6.如果是恆牙,發現的時候已經很晚,而且已產生牙冠低於咬合平面的情況, 治療方法選擇可以是維持原樣 (如果患者不願接受治療),或是利用矯正的方法來將其拉回咬合平面,或是利用贗復治療。
Reference
1.William B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tooth ankylosis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48 670~684 1962.
2 .LARS A. Tooth ankylosis Clinical, radiographic and histological
assessments Int. J. Oral Surg.: 13: 423–431 1984.
3.William B. THE INCIDENCE AND ETIOLOGY OF TOOTH
ANKYLOSIS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 42 921~926 1956.
4. Liou JW. Interdent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and Rapid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 A Novel Approach to Approximate a Wide Alveolar Cleft or Bony Defect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April 2000
5.David M. Atternpted orthodontic movement in the presence of
suspected ankylosis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 68 404~411 1975
6.Thomas K. Treatment of an ankylosed central incisor by single tooth
dento-osseous osteotomy and a simple distraction device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27:72–80 2005.
7. YILMAZ RS. EXPERIMENTAL TOOTH ANKYLOSIS AND HORIZONTAL
TOOTH MOVEMENT IN THE PIG Archs oral Biol.Vol. 26, pp 41 to 47, 1981.
8.PHILIP L. Experimental Tooth Ankylosis in the Monkey The Angle ortho vol. 54 (1) 67–72 1984.
9.Tong AC, Yan BS, and Chan TC. Use of interdent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for orthodontic tooth alignment and correction of maxillary hypoplasia: A case report. 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 41: 185, 2003.
10.Roy Sabri Treatment of a Class I crowded malocclusion with an ankylosed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22:557-65 2002
11.Vincent GK Ankylosed teeth as abutments for maxillary protraction: A case report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Vol 88, Issue 4, 303-
307, 1985
12. Ho CT, Frank Heller, Liou JW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in Adolescents with Maxillary Arch Deficiency and Dental Crowding: A 3-Year Follow-Up Plast. Reconstr. Surg. 117: 23-37, 2006.